海口“北门井”

期次:第2275期    作者:海口 “北门井”   查看:344




  海口是个现代化城市,也是个典型的移民城市,她对外来文化是敞开胸怀的。都说随着城市的发展,已经不容易区分本地土著和外来人了。但是我认为如果说起海口历史悠久的“北门井”,知道它的都是土生土长的海口人。“北门井”海口方言叫“北门头么井”,意为“北门那里那口井”。大家知道,海口的老街区有四个门,分别是东门、西门、南门和北门。如今的博爱北路和水巷口交接那一带,就是老海口的北门。
 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,我去上学或上街,都喜欢窜旮旯小巷抄近道。走过钟楼对面的双曲巷,穿过臭屎巷(少史巷),再窜到解放路就到学校了。
  下午放学我们也喜欢去同学家里玩。同学有住北门头么井附近的,马房的,四排楼的,西门外的,西江的,三角庭的……我们小小的脚步穿遍了大街小巷,童年纯真的趣事真让人回味。
  生于斯,长于斯。可以这么说,北门井——它见证了海口这几十年面貌的变迁。我依稀记得儿时在那口井附近有一家“减价铺”,经常有价廉物美的文具如削笔刀、作业本、铅笔、橡皮擦等。周末和同学一起去买文具是一件多么开心的事!现在北门那儿依然熙熙攘攘,步行街、骑楼的开放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观光驻足,可是记忆中熟悉的场景,还有那间“减价铺”早已经不存在了,同时消失的还有——“北门井”!
  北门之外的水巷口港,早年是琼州府的官渡和繁荣的埠头,尤其是清咸丰八年“天津条约”后,海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,水巷口港变得喧闹而繁华。
  听老海口人说,在上世纪初期,当年从海口下南洋的人,临走之前一定会在“北门井”那里捧起一瓢水喝了再走。而在外打拼多年的华侨,回到海口一上岸看到的也就是这口井。
  水井与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,承载着历史的风尘,水井的建造使人类的活动范围扩大。当年没有自来水,家家户户都要挑井水喝的岁月,方圆几公里的海口人,都曾经得到过这口井的养育和滋润。井是圆的,而它的周围还有一个四方形的围地,不仅让水井看起来宽阔,更是方便取水的人们可以就地使用,如洗衣服,甚至洗大物件等都没问题。
  小伙伴们的簇拥、热闹和嬉戏,更增添“北门井”的灵气,也让那一段老街充满人间烟火和勃勃生机。
  我的老邻居,一位90岁的老阿婆曾经告诉我:“自从我嫁来海口水巷口,就一直到‘北门井’ 那里打水、洗衣、洗菜,热天的水特别凉的嘞,若是用来发豆芽,还长得特别好的噜。”是的,对于海口老街的人来说,那口井像母亲的乳汁一样,是我们的生命之水,逢年过节等重大节日它还会受到神明一样的拜祭呢。水巷口里有些是上百年的老字号,如甜薯奶、耙仔、腌菜、炸番薯、炒田螺、猪血汤等等海南特色美食。我想,那些食店当年也一定从那口井里一桶一桶地汲过很多水吧?
  据说,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因为道路扩建,这口井刚好在马路上,政府为了过往行人的安全就把其填埋了。
  我不知道那口井曾经在海口老街上究竟存在了多少年,但是我知道老海口人对它至今念念不忘。因为当初年龄太小,“北门井”的具体模样其实对我来说也已经模糊了,只是这个词儿我从小听到大,太熟悉,我知道它在老海口人心中的分量。
  海口如今日新月异,很多历史古巷、街道都在慢慢消失,让人唏嘘不已,因为每个地方背后都有一串长长的人文历史掌故,它们是城市发展的忠实记录,印刻着城市文明的足迹。
  那位自从嫁到水巷口就每天到井里汲水的邻居老阿婆早已作古了,我们也一年年添了新岁。闲暇时候再回到海口老街小巷去,仿佛一切历历如昨,好像又回到了童年时代,似乎还能听到老阿婆曾经对我们说过的话。时过境迁,有的人离去,有的人进来,这就是市井的生活。
  我们看惯了城市繁华的烟火,习惯了钢筋水泥的冷漠,再听听老一辈海口人嘴里说出那些曾经熟悉的地名——铜锣园、韭菜园、红坎坡、牛角村、竹林村、盐灶、八灶、海田……等等,感觉是多么的亲切和朴实啊,每一个消失的地方和地名,都令人追忆和回味,使人怀恋和咀嚼。
  岁月更迭,情怀依旧。怀念海口“北门井”。